《上海網絡犯罪檢察白皮書(2022)》和十大典型案例發布 世界播資訊
2022年上海檢察機關受理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網絡犯罪案件共計6313件10803人,電信網絡詐騙及其上下游關聯犯罪增幅趨于平緩,利用網絡實施經濟金融犯罪案件上升趨勢明顯,涉眾型網絡經濟犯罪案件有所回落。今天,市檢察院召開2022年上海網絡犯罪檢察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2022年本市網絡犯罪檢察工作總體情況,發布《上海網絡犯罪檢察白皮書(2022)》和十大典型案例。
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犯罪增幅趨于平緩
《白皮書》顯示,2022年上海檢察機關受理審查逮捕案件2714件4960人,受理審查起訴3599件5843人。監督立案170件,追捕121人,追訴375人。
(資料圖片)
電信網絡詐騙及其上下游關聯犯罪仍占比居高,但增幅趨于平緩。從受理數量看,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詐騙罪(電信網絡)和利用網絡實施的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占前三位,其中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3170件、詐騙罪(電信網絡)656件,共占網絡犯罪案件的六成,增幅趨于平緩。伴隨“斷卡”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利用網絡實施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首次超過網絡賭博類犯罪,成為網絡犯罪中占比第三的罪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案件絕對數增加明顯。
同時,利用網絡實施經濟金融犯罪案件上升趨勢明顯,利用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占其中四成,全年共受理178件390人,其中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案件數占90.45%,利用網絡實施的著作權犯罪案件則主要聚集在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侵權領域。涉眾型網絡經濟犯罪案件有所回落,利用網絡實施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案件數同比分別下降三成、一成。
訴前羈押率大幅下降、不訴率顯著提升。全市檢察機關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全市訴前羈押率為32.61%,同比下降44個百分點;決定不起訴913件1293人,不訴率19.61%,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
“互聯網+經濟犯罪”進一步交織
《白皮書》指出了網絡犯罪案件的特點與新態勢:
與新業態新技術伴生,網絡犯罪“黑灰”產業鏈升級。辦理的案件反映出,網絡犯罪手段不斷迭代更新,技術性、專業性顯著增強。如繞過平臺反作弊機制實現多平臺登錄大量賬號實現快速引流、利用編程解碼技術制作腳本、避開企業安全防御機制修改系統數據等,暗網和境外通訊軟件在網絡犯罪中的應用明顯增多。犯罪分子通過購買身份證、銀行卡等“四件套”“八件套”收取、轉移資金,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等洗錢類犯罪比重急劇上升,“地下”黑灰產業鏈迅速擴充,為網絡犯罪“輸血供糧”。
傳統犯罪和互聯網進一步交織,“互聯網+經濟犯罪”的新型犯罪形態凸顯。利用網絡實施賭博、非法集資犯罪等案件盡管有所回落,但犯罪手段智能化、隱蔽化,查處難度加大,形勢依然嚴峻。利用區塊鏈、元宇宙、虛擬貨幣、二元期貨平臺等為噱頭的各種新型概念和方式進行的經濟犯罪行為不斷涌現,隱蔽性、利誘性增強,嚴重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網絡犯罪與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交織特點明顯,以前端網絡引流制假售假侵犯商標類案件高發,實施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服務商標、商業秘密等新類型案件逐年增多。利用各類網站、App等互聯網平臺以及自媒體交流平臺發布非法金融廣告誤導和引流投資人,實施金融領域的非法經營案件多發。
網絡服務平臺監管難度提升。犯罪分子通過各種偽裝利用網絡服務平臺作為“遮掩墻”,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如運用平臺的高流量“吸粉引流”,發布推廣違法引流信息;通過網上購物平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將售賣DDOS軟件包裝成網絡壓力測試服務等。對此,互聯網平臺只能不斷投入資金,更新優化服務審核機制,但收效并不明顯。
威脅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形勢嚴峻。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成為網絡犯罪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如App過度、違規收集公民個人信息、出借身份證和銀行賬戶、使用撞庫、利用“爬蟲”技術、發送釣魚網站欺詐鏈接等方式方法違規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平臺數據,數據安全漏洞帶來的信息泄露風險為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全鏈條打擊整治 全過程加強監督
針對網絡犯罪的特點與新態勢,本市檢察機關強化全鏈條打擊、推動精準化監督、強化數字化賦能、推進一體化治理,不斷加大網絡犯罪“打、防、管、控”力度,促進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強化全鏈條打擊,堅決鏟除網絡犯罪滋生土壤。本市檢察機關依法嚴厲打擊利用網絡實施的各類犯罪,特別是對疫情期間利用網絡哄抬涉疫物資價格、銷售偽劣產品等犯罪,從速嚴查嚴懲;始終保持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網絡賭博,利用信息網絡實施敲詐勒索、“套路貸”等犯罪活動的嚴打態勢。依法全鏈條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積極參與“斷卡”“斷流”“拔釘”等專項行動;依法追訴前端非法收集、提供、買賣個人信息,后端利用“跑分平臺”、虛擬貨幣、直播打賞進行“洗錢”等犯罪活動。針對黑客類、利用網絡侵犯著作權等新型網絡犯罪,探索提前介入全覆蓋、檢察監督全過程、專家輔助團參與等工作機制,確保案件證據質量。
推動精準化預防,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本市檢察機關通過深化落實最高檢“六號檢察建議”,圍繞網絡黑灰產業鏈條整治、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涉企數據安全風險、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制度管理漏洞、行業普遍性問題,開展互聯網領域整治專項監督活動,立案辦理了28件涉App、APK等違法獲取個人信息公益訴訟案,制發訴前檢察建議22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件,通過個案辦理向涉案企業、行業協會、執法部門等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11件,回復采納率100%。同時,與公安機關就罪名適用、管轄問題、電子證據取證、異地取證等工作難點達成初步共識,為網絡犯罪案件規范辦理提供強有力司法保障。
典型案例:
3年內,被告人薛某等6人受人招募成立引流團隊,通過網絡渠道為他人提供引流推廣,吸引客戶,推銷高仿奢侈品,并根據成功引流人數非法獲利人民幣數十萬元。經徐匯區檢察院以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提起公訴,6人已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至六個月不等并處罰金,并適用緩刑。
檢察官表示,“非法引流”利用高流量網絡平臺,看似發布招聘廣告、投資理財、商品推廣等信息,實則為詐騙、銷假、網絡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提供“前端服務”,且該“非法引流”具有擴散快、手段隱蔽、迷惑性強等特點,網絡平臺自我防控難度大,嚴重擾亂網絡空間秩序。本案中,檢察機關依法提前介入,及時聽取鑒定人、專家意見,經過調查梳理,將打擊范圍從引流人員逐步擴大到銷售、制假等人員,實現“制假-引流-銷售”打擊全覆蓋,斬斷網絡犯罪產業鏈。
新民晚報記者 郭劍烽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