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英:中國今年GDP增量或超十萬億
(資料圖片)
據各平臺的數據,元宵節旅游、餐飲等消費市場延續了今年春節經濟的紅火,呈現長尾效應,也為2023全年消費提振起到了重要的“信心催化劑”作用。稍早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提高0.8個百分點至5.2%,稱中印兩國將占到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50%,而美國和歐元區的增長總和僅為全球增長的十分之一。筆者認為,2023年對世界經濟而言,最大的確定因素和引擎應是中國經濟恢復性較高增長,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將超過30%,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引擎。
首先,市場自我修復能力和基數效應具備。縱觀全年經濟, 2023年第一季度仍會受到疫情或多或少的影響,經濟企穩回暖將是主要態勢,但從第二季度開始,經濟復蘇步伐會明顯加快,這一勢頭能持續至整個下半年。特別是,第三產業中,居民消費、餐飲旅游、體育娛樂、航空運輸等服務業將出現恢復性高增長,服務業將再次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最大引擎。第二產業中,房地產業在持續收縮兩年后亦將迎來政策支持下止跌回穩,尤其是剛需與改善性需求會拉動房地產市場漸漸恢復,由此促進上中下游-基建建材、家裝家具、汽車家電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另外,2022年因突如其來的疫情反復導致中國經濟增長低于預期,但是這也從客觀上給2023年經濟發展留出一個空間。只要中國經濟恢復正常發展,基數效應應該能為2023年的經濟增長貢獻2個百分點左右的支撐。
其次,宏觀政策作用將繼續發力。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等在2022年已經出臺的政策受疫情反復影響,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這些在2023年將進一步延續并優化推進執行,政策效應將在2023年持續顯現。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23年將根據實際需要陸續出臺新政策、新措施,包括財政、貨幣、產業、科技、社會等五大政策。2023年,財金政策的重心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通過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制度政策的重心將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可以預見,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協同發力作用下,今年政策力度將遠超去年。
最后,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引領作用明顯。經濟數字化、數字經濟化,是在三年抗疫中中國經濟創新、轉型、升級最成功的經驗,也是拉動中國經濟在艱難環境下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據統計,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45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近40%。特別在數字產業化領域,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已建5G基站220多萬個,“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超4000個,5G用戶數達5.6億戶,在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數據,中國的燈塔工廠(體現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水平)有42家,占全球36.8%。可以預見,2023年中國經濟的線上與線下互動將加速,在消費、流通、分配、生產等領域形成國內經濟良性循環,由此成為拉動經濟恢復性增長的生力軍。
與此同時,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普遍乏力,衰退風險揮之不去。各國貨幣政策普遍收緊,使全球融資成本明顯提升,能源地緣政治高度緊張,使通貨膨脹壓力揮之不去,市場信心不振,商業活動低迷,全球經濟“滯脹”重心由“脹”轉向“滯”,主要經濟體增速下行成定局,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成為世界經濟“新常態”。
2022年初突如其來的烏克蘭危機對全球發展環境的影響巨大。根據IMF最新的估計,2022年世界經濟增長3.4%,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2.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3.9%。從增速看,這離衰退仍有距離,但下滑幅度過急過大(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6.2%)。尤其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同步收縮,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增速遠低于歷史(2011-2019年為4.8%)年均水平,全球經濟難回疫情前水平,各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普遍下移。
客觀來講,IMF上述世界經濟預測數據有些過于樂觀,其目的或許是為了提振低迷的市場信心。自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通脹率大幅上升,全球已經處于“滯脹”狀態,下半年主要經濟體經濟開始萎縮。烏克蘭危機已經造成數十年來全球最嚴重的供給沖擊。歷史上,每一場供給沖擊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高企,市場風險偏好降低,長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經濟增速大幅下降(如上世紀70-80年代),不可避免引發全球“滯脹”。今天,高通脹、高利率、高成本、低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與障礙。
關鍵是,美聯儲開啟激進加息進程,已將世界經濟推到衰退邊緣。本輪升息頻率之快、幅度之大,是過去40年未曾見過。迄今,美聯儲已連續8次升息,其中4次達75個基點,利率達4.5%-4.75%。據IMF統計,過去一年中,全球有75家央行隨美聯儲升息而加息。估計本輪升息進程將持續到2023年上半年,雖升息空間收窄,但不少央行仍將升息作為遏制通脹的主要手段。歷史上,只要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而后1-2年全球經濟衰退往往難以避免。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活動均處于收縮狀態。根據IMF預測,隨著美聯儲加息對經濟產生影響,美國的經濟增速將在2023年放緩至1.4%,歐元區經濟增速將降為0.7%。
總之,筆者根據目前的情況估計,只要中國經濟恢復正常發展,在2022年低基數作用下,2023年中國經濟規模會明顯反彈,預計增量或再次飆升,可能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名義GDP或超130萬億元人民幣。無疑,2023年的中國經濟將在全球經濟低迷困境下呈現一片獨立行情,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的最大引擎。不過,中國經濟也必須在諸如宏觀政策的可預期性、市場化改革和制度性開放的決心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再創佳績值得期待。(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閱讀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